1.1.0GA已发布,禅道、jira、itest 一键搬家到Codes及批量式工时填报可用! 查看版本说明
栏目:Codes项目管理研习社

项目管理之过程性成本控制

32343... 2025-07-11 16:28:53.0

 1.过程性成本控制

传统的以财务成本核算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模式产生于“永久自行车产品”时代,主要应用于重复性大批量产品生命期的后段。这种控制模式属于端部负反馈过程控制,存在产品成本的”张冠李戴”和”亡羊补牢”问题。向产品实现过程前段延伸的成本控制行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向中间过程渗透和细节层次拓展的成本控制属于局部负反馈成本控制,可以称之为过程性成本控制。

2.传统成本控制的典型问题

2-1张冠李戴问题

如果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时,就产生了间接成本的分配问题。按照当前的成本控制方法,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成本按照会计科目归集后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由各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制造费和期间费用,采取设定的分配方法和标准(如生产工人工资,生产工人工时,机器工时,耗用原材料的成本、料工成本、产品产量等),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而实质问题是不同产品在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之外的费用科目中,物占有消耗和人作业劳动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传统会计法的典型问题是“张冠李戴“问题,在多产品的情况下,企业甚至很难知道哪些产品贡献利润,哪些产品侵蚀利润。这个问题对于单件小批量多品种的装备制造业尤其突出。尽管美国学者开暜兰提出了作业成本会计法-ABC法,在算准的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大部分企业没有作业管理-ABM的基础,ABC的应用成效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无论在财务计算上如何努力,都无法解决传统成本控制的”亡羊补牢“问题。

2-2亡羊补牢问题
  由于产品的成本数据是在财务人员定期或分批收集统计后分析报告出来的,经营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物的占有消耗和人的作业劳动已经是“过去式”了。财务人员进行的是“死后验尸”,如果同时存在“张冠李戴”问题,还免不了制造“冤假错案”。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能够采取的成本控制行动是针对后续产品批次的物的占有消耗和人的作业劳动,属于“亡羊补牢”之举,见图(1)。
  这种成本控制模式针对连续性大批量生产的制造业还勉强可行,因为除了财务统计分析阶段“跑掉的羊”,后续还有数百万到千万的“羊”。而对于单件小批量多品种的装备制造业,则于事无补。

3.过程性成本控制的三个模式
  产品的需求来自市场客户,市场客户的需求变化带来产品的变异。产品的变异程度不同,带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交付服务的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经营生产组织模式,不同的物消耗和人劳动。这样一来过程性产品成本控制也具有不同的模式

3-1连续性生产的过程性成本控制

这种过程性产品成本控制属于狭义的全生命期产品控制LCC。在研发设计、工程开发、项目建设(如果存在)阶段就开始实施成本工程。在连续生产过程的中,如果需要改善产品成本,则修正前段的产品设计、工程开发和项目建设方案。这种模式适合连续性标准化批量生产的企业。

 3-2离散性生产的过程性成本控制
  离散性生产的企业主要是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变异大的订单需要不同程度地更新产品设计、工程开发、物质采购和外部协作业务内容。成本控制的特点是针对每个订单实施狭义的全生命期成本控制,其中产品的目标成本设计是控制的重点。

3-3服务性工程的过程性成本控制  准确地说,服务也是一种产品类型,服务提供同样是产品生产过程。部分装备制造业的安装调试过程可能持续半年至一年,费用达到数百万至上千万,过程性成本控制因此具有不同的模式特点。
  挣值法在工程行业具有成熟的和成功的应用经验总结,例如ANSI/EIA 748标准和PMI的准标准等。尽管ANSI/EIA 748标准和PMI都在这种模式是否适合生产制造阶段的成本控制上表现出模棱两可的观点,但是这种过程性成本控制模式无疑地适合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安装调试阶段。

4.全面产品成本控制

  由于费用或成本的实质内容是物的占有消耗(含能源)和人的作业劳动,成本控制的实质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全部的物消耗和人劳动。过程性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沿着时间轴上产品实现的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同时也是在产品实现的各个业务层级上向下延伸过程的物消耗和人劳动(包括智力劳动)控制。这样一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无一过程不涉及成本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层级无一层级不涉及成本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全体部门无一部门不涉及成本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全体人员无一人员不涉及成本控制。


附codes简介

Codes 是国内首款重新定义 SaaS 模式的开源项目管理平台,支持云端认证、本地部署、全部功能开放,并且对 15 人以下团队免费。它通过创新的方式简化研发协同工作,使敏捷开发更易于实施。并提供低成本的敏捷开发解决方案,如事件驱动实现的 “事找人”、自动生成工作周报,多事项闭环迭代,日报与工时填报融合、同步在线离线测试用例、流程化管理缺陷、低代码接口自动化测试和 CI/CD,以及基于迭代的研发管理和测试管理等,践行敏捷开发。主要功能有:需求池、原型管理、工单管理、工作汇报、需求管理、任务管理、测试管理、缺陷管理、自动化测试、项目文档、工时进度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支持多种模式),统计分析等。
Codes 旨在提高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协同工作效率,优化软件产品敏捷开发周期,管理员工工作计划和工作负载,便于领导层从全局视角把控各个软件产品的研发进度和风险管控。主要用户有部门领导、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软件研发人员、软件测试人员、项目实施人员和销售人员。